一年当中最重的节日。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拜大年,这本来是非常开心快乐的事。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过年串亲戚却成为一种非常苦恼的事,很多人不想去亲戚家拜年,不想「走亲戚」。……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亲戚之间来往不多比较生疏、自己与亲戚之间缺乏交流话题比较尴尬,自己亲戚对自己催婚这三方面原因。1,因为平时与亲戚来往不多,比较生疏,所以很多人不想「走亲戚」。亲戚是自己最亲密的人,与自己关系亲密。但是即便如此,自己与亲戚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经常沟通。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工作和学习比较繁忙等原因,与亲戚之间的来往并不是很多,这就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生疏。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过年串亲戚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自己感觉不舒服,于是才会有很多人不想「走亲戚」。2,自己与亲戚之间缺乏交流的话题,比较尴尬,所以不想走亲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关注的问题,但是不同的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彼此关注点不同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交流就会很困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在过年串亲戚的时候,就会更加明显。……具体来说,自己串亲戚时会因为彼此关注点的不同而缺乏交流的话题,于是大家都很尴尬,这就使得很多人从心底里不愿意「走亲戚」。3,亲戚对自己催婚,自己感到不适应,因此不想「走亲戚」。亲戚对自己是非常关心的,这对自己来说是好事。但是在有的时候,关心过度也会适得其反。……比如自己去串亲戚的时候,亲戚对自己的个人私事询问过多,甚至对自己催婚,这样的状态就会使自己感到不快,不想在亲戚家继续待下去,进而产生出不想走亲戚的想法。正是因为上述几方面原因,才会使得有些人过年串亲戚时感觉不舒服,进而产生出不想「走亲戚」的想法。
中国是一个讲究传统,讲究礼节的民族,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出门去拜年,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我们农村有这样的习俗,在初一的早晨,小孩子要早早的起来,首先给家里面的长辈拜年,然后成群结队的在村子里面挨家挨户的进行拜年,那个时候相邻之间的拜年也不用给压岁钱,也许只要给孩子两块糖,大家都会非常的开心。
由于小时候条件不好,大家对于拜年这个事情都非常的有热情,因为整整一个上午,兜里面就会揣着鼓鼓的一兜子糖。而长大之后在城里生活大年初一的时候,似乎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邻居之间也没有相互的走动,就算是对门住的邻居在春节的时候也不会有拜年这样的一种风俗,所以我觉得在城里面生活的时间越来越久,人情味儿也是变得越来越薄。
所以我还是喜欢农村的生活,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明白了父亲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和我在城里面生活,其实他们所离不开的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情。他们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也许生活艰苦一些,但是左邻右舍之间的情分却是非常的深厚,大家相互帮助,一家有事家家出力,这就是农村人的那一种热情。
在农村无论年纪多大,只要村子里面还有你的长辈,你就必须要拜年,我清清楚楚的记得70多岁的爷爷,在大年初一拄着拐棍给90多岁的叔叔去拜年。似乎在农村更讲究着这种风俗的和传统,也是现在每一个年轻人所需要继承下去的一种传统美德。
距离春节还有三周的时间,已经不算长了。 年轻人们现在都还在筹划着回家过年,到家之后“熬”不了几天就想走,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几乎可以变成为什么假期这么长?我呆不下去了。而对于步入工作的年轻人,年假多数只有七天,想呆的久一点要么付出代价,要么扔掉工作,若离家千里,想回家都成为奢望,即便回了也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各种交通工具之上,也并非想走,而是不得不走。
当然,这种情况是完全客观的事实,不掺杂感情,实际上,想走的心理比行动凸显的问题更能引起重视吧。
会出现这种想法的多数是家乡环境和现在所处环境相差较大的年轻人,父母所在的家对父母而言或许是永远的居所,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累了倦了、开心难过可以回去看看的地方,也许谈不上归属感,有的是亲情和一些责任。
对他们来说,“家”是变化的,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离开了有父母所在的家,有的是在大学,而有的在中学甚至小学。上学时在学校这个“家”呆的时间比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不知要长了多久,而且每过一个阶段就要搬一次“家”。
工作之后的搬家又不太一样,身上多了担子,身边少了伙伴。甚至这个阶段的家仅仅能够成为住处,下了班一个人,没有什么温度。
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使得现在的环境和家里的环境越差越大,于是乎,小地方出来的年轻人过年回家成了哑巴。不知道说啥,也没法回答。在他现在的环境里不会有年薪十万被传成五十万的情况,更不会因为没给血缘三十公里以外“至亲”的孩子买礼物而备受议论。
开明进步的父母倒是不会做出逼婚的举动,但环境真的影响许多。一个很多年的朋友,至今还能在一块玩游戏,算是有共同话题。有一天,他说了一句,都23了,该结婚了。我没有说话,岔到了别的话题……
待不了几天就想走,可能也因为短短几周内经历完全不同的环境,确实无法适应吧,谈不上对错,但确实需要一个平衡。
某天打开知乎,推给我的一个视频——《镜子里的答案》,内容就是父母关于这个现象的疑问。好像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使得代沟这个词更多的出现在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之间的调侃,但它还是存在的。很遗憾,视频中没有父母的真实想法。
我们在长大,父母也在变老,这个沟永远跨不过去。高压的北漂生活让女儿在家里不想承受父母的一些唠叨和行为,父母接受不了女儿的生活习惯。
主持人问:“你觉得父母需要什么?****”
女儿:“我觉得他们需要被需要吧“。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这应该是连锁反应,父母丢掉了自己,变成了孩子的支撑,无条件支持孩子,然后所处的环境越差越多,就出现了没有话题,问题说不开,过年待不了几天就想走的种种问题。
最近疫情反复,提倡大家就地过年,若是真的无法回家过年,不妨利用这个机会感受下不回家过年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过年预期,也思考下待不了几天就想走这个现象会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出现了该怎么处理。
脱发君在年轻人就地过年的话题下发现几张有意思的图片,与大家分享。
发表评论